2023年8月13日 星期日

小孩會比父母高嗎?預期身高怎麼來?--聊聊身高的來源與平均身高




還在暑假的中段,兒童遺傳內分泌的門診依然是大爆滿狀態。為了確認孩子現在的成長狀態,許多爸媽花了很長時間候診。通常對話都是這樣開頭的...。

許醫師,我的孩子坐第一排耶,我都覺得跟人家比起來他怎麼那麼矮,而且是跟同學比耶!連老師都覺得他有點矮!


有時候,我參照台灣兒童研究的身高體重數據去算,孩子其實在二三十百分位,沒有到顯著異常的程度,但爸爸媽媽的焦慮跟老師的反應都是切切實實的擔心。常常這時往上一看,啊,五六七八月生的孩子。這時候就是幫孩子正名的時候了,這些孩子在同學之中多半顯得矮小,因為,他的同學很可能都大他們快一歲啊

像我自己是十月生,我記得小時候在補習班,我隔壁的同學跟我聊天,我才發現我大她幾乎要一歲,因為隔壁同學是九月初生又選擇提早入學,她在我旁邊就像小了我一輪。

初入小學時正常成長速度約每年五、六公分來說,我們天然就應該會差個五公分,所以這些較晚生的孩子,在同學之間就顯得矮小,也就特別吃虧。但成長有自己的軌跡,其實應該是以自己的年齡做比較,所以當孩子顯得矮小時,第一件事情應該是拿出生長曲線圖,我們先確定,以當前這個年齡來說,孩子到底多少百分位。

(台灣兒科醫學會有公告一張陳偉德醫師與張美惠醫師的大規模台灣研究繪製出的本土適用生長曲線,孩子的成長曲線圖連結在此處,這在兒科醫學會公告的文件之中,但位置相對冷僻。)

然後我們確定一下,是不是跟錯誤的比較對象比了?還是孩子真的離他的遺傳潛力差得太遠?

當孩子的生長曲線顯著偏離自己的預期的遺傳潛力超過兩條生長曲線,也就是偏離了兩個標準差,比如應該在50百分位的孩子,掉到趴在3百分位上,這是成長有遲滯的狀況,就是需要警覺的時候;另一種則是15百分位的孩子,衝到了85甚至90百分位,這也要擔心是不是有骨骼早熟,需要警覺和評估。


能夠在符合自己體質的成長區間內一步步成長,才是健康的方式。

有時我摸遍了孩子的骨骼和發育狀態,問完了孩子一路的成長史,沒有發現顯著的異常,然後問到爸爸媽媽的身高...。按照遺傳潛力算起來,孩子大約就在四十百分位上下。

爸媽常會很不好意思地笑,說自己不高,給孩子拖後腿了。我常說,不,你沒有少給孩子,不用這麼緊張的!當我講出台灣人平均身高的統計數據時,常常看到爸媽恍然大悟的神情。

在媒體渲染及對身高的普遍重視之下,大家似乎都覺得自己特別矮,或是連帶也覺得自己的孩子特別矮,但其實我們真的沒有人均一百八,甚至像我國中時176公分,不論男女,在全年級中都是比較特別的存在了。


怎麼算小孩身高?孩子預期身高計算公式

今天我們來講講,孩子的預期成人身高到底怎麼算呢?而又多高,才是平均值呢?也就是大家預期的合理範圍呢?另外,都說女生發育得早,所以男生國小就應該比女生矮嗎?

同樣的,最簡單的總結放在最前面:

以最常使用的雙親平均身高(Mid-Parental Height)算法來說

身高計算公式參考:

  • 男孩的預期成人身高 = 父母身高平均 + 6.5 cm
  • 女孩的預期成人身高 = 父母身高平均 - 6.5 cm。

這當中在6-8公分的落差值內都是合理的範圍。

而台灣在2022年國健署最新公告的「2017-2020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在19-44歲族群,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72.0公分,女性的平均身高是159.5公分

所以雖然大家常常講得好像男性就要180,女性就要160以上,但其實我們的族群身高遠沒有這麼誇張,大家可以放鬆一點自己沒有那麼容易少給孩子很多身高。

而且隨著後面年輕世代的加入,平均身高還有上升,越是後面世代,平均身高越高,所以對我們這代來說,這個平均身高也許還有被現在二十出頭歲的新列入統計的年輕人墊高的可能。


身高真的會遺傳嗎?身高公式準嗎?

接下來我們就先來聊聊,預期成人身高的計算和由來:

關於身高的預期,臨床上的算法有許多,包含使用雙親的身高做參照,包含把骨齡和雙親身高在族群中的標準差都考慮進去的複雜Tanner-Whitehouse-3方法,也包含後續許多研究團隊各自針對人種及族群不同建立的運算方式。不同的方式會算出不相同的預期成人身高,若孩子沒有早熟或晚熟的問題,差距多半在兩三公分之間,在門診中,我們多半會選用某一種作為主軸,與爸媽進行討論。

在初診中最常使用的,就是上面提過最簡易的雙親平均身高,我們會由爸媽的身高抓一個平均數,作為遺傳潛力的預定值。但是因為身高有性別差異,幾乎不論人種差異,基於男女成長速度與尖峰成長時間的差異,都可以發現男性平均高女性13公分

所以如果是男孩,我們會把媽媽的身高切換成男生的再跟爸爸平均,也就是加上13公分再除以二,就是 + 6.5 cm的由來。相對應的,如果是女生,我們會把爸爸的身高切換成女生的再跟媽媽平均,也就是減去13公分再除以二,就是 - 6.5 cm的由來。

而這個身高對照於成人的身高百分位,就是我們預期孩子成長曲線應該在的百分位區間

需要注意的是,雙親平均身高的算法更偏向於將身高單純當做基因遺傳的結果,基於父母拿到的長高基因量來預測孩子平均可能拿到的長高基因量,算是一個初估,並不是一種正式的、科學驗證過的方法

就像我之前在「不能抽血告訴我孩子會長多高嗎」一文中講過的一樣,基因遺傳大約佔了八成的因素,而雙親平均身高的算法以科學驗證的方式大概有五成的準確率,隨著孩子營養、健康狀況、環境等等的不同,身高會有不同發展的可能。

大致上我們可以接受的落差範圍,則是兩條百分位線內的落差值,換算起來也就是兩個標準差之外,就認為與遺傳潛力不符。

正常來說並不會落差超過兩條百分位線,也就是兩個標準差,如果孩子的生長曲線明顯高出或掉落兩條百分位線,這就是需要就醫評估的警訊事件!所以孩子並不是生長越往上衝越好。身材矮小也是,如果與雙親平均身高的百分位差距超過兩個標準差,就是非家族性的身材矮小,醫學上認為這樣的矮小並不是家族遺傳所造成。

而在複診過後,如果孩子有照骨齡,我們通常會藉由骨齡的判讀,再用複雜的演算給孩子一個綜合目前狀況預測的身高

這也是為什麼性早熟的門診中,孩子骨齡快速早熟時,我們就會跟爸媽討論這過程中損失的身高。但這個部分的算法,涉及多項參數及許多查表過程,需要高度專業的判斷,考慮到進展到這裡通常有成長狀況的評估需求,還是建議爸爸媽媽要交給專科醫師來進行判讀與討論會比較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家廣泛使用的「雙親平均身高算法」之外,台灣也有本土的預測公式被發展出來。

2007年中山醫學大學小兒遺傳內分泌科的蘇本華主任團隊,在人類生物學期刊發表了一篇關於台灣孩子預期成人身高的研究。

考慮到每個族群在代與代之間身高增長幅度的不同,以及種族之間平均身高的差異,蘇主任團隊研究了1229位25-35歲的成人以及他們的父母的身高,並且得出公式:

  • 男孩的預期成人身高= (父母身高平均 + 6.5 cm)x 0.56 + 79.3 cm
  • 女孩的預期成人身高= (父母身高平均 - 6.5 cm)x 0.76 + 35.2 cm

大家也可以嘗試算看看由這樣的公式算出來的孩子預期身高,如果身材不是偏離平均值太多,多半不會差別太大;但要當心,這個公式有可能低估了孩子的預期成人身高,也因此並不適用於及早偵測矮小相關的問題,或用來評估家族性身材矮小的孩子


擔心小孩身高矮小?認識台灣平均身高

講完預期成人身高怎麼算之後,我們就來講講,我們的平均身高吧!

台灣在2022年國健署最新公告的「2017-2020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在19-44歲族群:

  •  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72.0公分
  •  女性的平均身高是159.5公分

而這個數字在四年前的2013-2016,則是:

  •  男性平均171.6公分
  •  女性平均159.4公分

如果根據體育署公布的身高百分等級常模,19-23歲的兩個標準差外,在男性分別是163公分與182公分,而女性則是151公分與167公分。落在這個區間內的台灣人,占了人口的90%,基本上會認為是比較常見的範疇,基本上爸媽落在這個範疇中,孩子的身高百分位算起來就不會到過高或是過矮的範疇。

所以,雖然社群媒體有時候會有往上堆高的傾向,藝人們的「官方身高」也常常讓大家覺得很焦慮,但我們真的沒到這麼高啦!


一百八十公分的許醫師,還是常常買不到褲子買不到鞋子、走在路上常常撞到頭的。這表示我的身高很顯然遠超出一般的範疇嘛,在門診中,我也是會遇到爸爸媽媽長得很高,也擔心孩子長太高的,這時候我們就會心有戚戚焉地講一些成長過程中的困擾。

高矮胖瘦都一樣,大家也有自己的困擾.或許因為我們大部分都只能有一種身材,我們比較難體會到彼此的感覺,但無論高矮胖瘦,我們最希望的都是接受自己、開心健康呀!

此外也有一件有趣的事,前文蘇主任的研究中,在2003-2004年收集的這些25-35歲成人身高,男性平均為170.72, 女性平均為159.35,比起最新統計的數據,顯示在近十五年國人平均身高的持續增加。研究中也發現,這些成人平均比自己的爸媽(男性比爸爸,女性比媽媽)高了2公分。

台灣人平均的身高,隨著一代代的營養跟生活狀況,有緩步上升的趨勢。最早的身高體重普查文獻,可以追溯到1985年台大醫院團隊發表的大型調查,那時候19歲男生平均身高168.7公分,女生155.8公分,可以看到與現在狀況巨大的落差,顯示除了遺傳因素之外,營養、健康狀況、環境等等的條件,都持續在影響我們的身高

也因此,算出來的預期身高,就是一定了嗎?並不是的。

運動、睡眠、飲食,都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除了遺傳之外,還有太多可以增進成長發育的部份。


小孩成長高峰期?男孩女孩發育階段

另外,趁著講到身高,我們也來回答一些有趣的小問題。

針對爸媽常常在門診問的,不是說「女生發育得早,所以男生國小就應該比女生矮嗎?」我們也可以用實際的數據來解答這個問題。

在大部分的時間,男生的生長速度都是比女生快的,也因此,從0-9歲,男孩的身高幾乎都是大於女孩的只有在10-12歲這個區間,因為女孩開始進入青春期的成長速度高峰,而男孩子們還沒,所以女孩平均身高會高於男孩,而在12歲男孩們開始陸續進入青春期後,男生就持續高於女生了。

所以家有男女孩的爸媽,也可以以此作為判斷,有時候男孩身材的矮小,並不是源於比女生晚發育,可能真的是身材的矮小,需要確認與評估。


今天講了許多數據,再幫大家統整一下:

  1. 孩子的成長發育到底怎麼樣,要先比對生長曲線,確定跟自己同齡的孩子比才準確曲線圖我們附在此處給大家參考。
  2. 在身高大多來自於遺傳基因的假設下,我們會使用雙親平均身高(Mid-Parental Height)算法來預估孩子的預期成人身高。
  • 男孩的預期成人身高 = 父母身高平均 + 6.5 cm
  • 女孩的預期成人身高 = 父母身高平均 - 6.5 cm。
  1. 這個身高對照於成人的身高百分位,就是我們預期孩子成長曲線應該在的百分位區間,正常來說並不會落差超過兩條百分位線,也就是兩個標準差之外。如果有突然上衝或掉落兩條百分位線(比如50到95以上或是5以下),就是警訊事件,所以衝太高或掉太低都要小心。
  2. 另外,在台灣的19-44歲族群,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72.0公分,女性的平均身高是159.5公分;19-23歲的兩個標準差外,在男性分別是163公分與182公分,而女性則是151公分與167公分,落在這個區間內的台灣人,占了人口的90%。
  3. 隨著每一代的營養、健康狀況、環境等等的條件不同,每一代平均會比爸媽再高一到兩公分,所以算出來的遺傳預期成人身高不是絕對,運動、睡眠、飲食,都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

我們就盡量努力,但我們努力是為了更健康和更好的生活,祝福大家的寶貝都能開心健康長大!

如果有擔心性早熟的懷疑,或是身材矮小的相關問題,可以洽詢專業的遺傳內分泌科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擔心性早熟?晚睡的風險可達七倍!

暑假馬上要到了,這幾天,陸續考完期末考的孩子們歡樂地來到門診,眉飛色舞,暑假有許多有趣的安排。 根據往年的經驗,暑假期間除了孩子們 飲食大失控 ,變成 沙發馬鈴薯 窩在螢幕前,導致暑假後 回診整個人腫一圈 之外,暑假期間的 睡眠作息也都非常混亂 。 上學期間是課業壓力大,很難早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