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3年9月14日 星期四

性早熟打針,會影響以後青春期嗎?--長短期影響大補帖



標題其實是我在門診最常被問的問題之一。

上期我們聊到,性早熟並不一定都要打針,只有在骨齡快速成熟的快速進展型中樞型性早熟,我們會為了不要讓生長板快速閉合,而使用針劑及早進行介入。

這也是目前文獻上,改善成人預期身高效果最好的一群孩子。


當診斷了骨齡快速進展的性早熟後,討論治療的時候,爸爸媽媽通常會問幾個問題:

除了打針之外我不能吃藥就好嗎?

以及開始治療前大家最關注的:「那打針,會有什麼副作用嗎?


第一個問題,基本上我都會回答,這是大腦開啟的訊號,暫時沒有口服的藥物可以暫停這個訊號。

就像十年期發展計畫中別的公司都決定明年年底生產熊熊,但孩子的公司已經決定今年暑假就開始生產熊熊,這個十年計畫已經沒辦法被改變。

我們的藥物做的事情是阻斷公司給收發中心的訊號

收發中心會定期收到公司總部打來的電話吩咐要叫工廠生產熊熊的本月執行計畫,我們的藥物就像是打電話過去佔線,佔用了收發中心的電話,讓總部打不進來,也就不會進一步傳遞總部的訊息叫工廠生產熊熊

於是製造計畫就被暫停,孩子的青春期就會延遲。

因為藥物經過特別設計,視劑型的不同,可以維持一個月或三個月不被身體降解掉,所以可以佔線固定的時間;也因為是大腦訊號的阻斷,目前還是要以打針為主要途徑


針對另一個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性早熟使用的針劑--學名叫做「促性腺素釋放激素類似物」,又有人叫他荷爾蒙抑制劑或骨齡抑制劑,到底有什麼作用?另外長期來說,會有什麼讓人擔心的事嗎?


--


同樣的,最重要的前面先說,一句話結論:「在醫界使用針劑治療性早熟的42年中,大量研究證明,針劑在兒科性早熟族群是有效並且安全的治療,長期來說對荷爾蒙分泌或婦科疾病發生機率並沒有顯著影響,請爸爸媽媽們放寬心。


性早熟針劑治療短期的副作用類似一般針劑藥物,包含頭痛、潮紅、或者在注射部位有局部反應,長期的藥物反應則在肥胖、荷爾蒙分泌、婦科疾病、骨質強度、癌症風險方面,都沒有造成顯著差異


接下來的內容,會比較繁瑣,因為我希望能夠做成一個性早熟治療藥物大補帖--秉持流言終結者的精神,來看看實證告訴我們什麼!

關於如何施打或劑型頻率,網路的資訊都很多,但關於副作用跟長期影響,一直沒有一個衛教文章能夠詳盡統整各種研究,得到一個普遍性的結論;而親戚間流傳的各種各樣流言,怕影響內分泌什麼的,都引發爸媽們對於治療的疑慮與焦慮,我在門診每週可能都要講解個幾十次,又怕時間太短不夠周全。


也因此接下來我會盡量詳盡地囊括到文獻目前回報過的各種可能副作用,以及長期的相關影響,希望能夠讓大家只看完這一篇就對整體的影響有個通盤的了解,也讓爸爸媽媽們放心。


--


就像上次說到的,你知道這個藥從什麼時候開始用於性早熟治療嗎?

答案是1981年。

這是一個四十多歲的老藥,這算是醫學上了解比較透徹的藥物。

在1986年則有第一個針對這個藥物長期追蹤的研究發表,研究了性早熟使用針劑治療2-4年的孩子,顯示藥物使孩子的生長速度回到青春期前,改善了骨齡的快速進展,並增加了預期成人身高

這也再次強調了這是一個老藥,歷經了將近四十年,全世界的研究都還沒找到顯著的長期後遺症,經過四十年內分泌醫師們的臨床應用,還是第一線最建議且安全的用藥


從那以來,有提到中樞性性早熟及促性腺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治療的論文有大約三百篇,主要著重在藥物對於骨齡進展的抑制效果,以及對於成人預期身高的療效。

主要研究副作用與長期影響的,有一百多篇,以2019年埃及團隊發表的回顧性論文,以及在2021年中國發表的統合性分析研究為最新最齊全,以實證的觀點來說,統合性分析研究因為有採用統計方式計算實際每項副作用的機率,會更有參考價值。


--


以下我們就上述兩篇研究來總結,加上2022年跟2023年發表的最新研究結果,分成短期效果及長期藥物相關反應,來簡介各種不同系統的影響。


短期副作用:


比較常見的副作用包含頭痛、潮紅、或者在注射部位有局部反應,比如疼痛或紅疹、瘀青

少見的狀況是孩子會有無菌性的局部膿包,有研究顯示發生率大概千分之六。

假性月經:很小比例的病人會有,源自於第一波訊號會讓本身已經有內膜增厚的孩子雌激素上升後,兩週內又劇烈下降抑制,子宮內膜就會崩落而導致假性月經,通常單次發生且會自動停止。

極罕見的狀況:

過敏性休克反應:極少數人有可能對藥物有過敏反應,以發生率來說,食物發生的過敏性休克大概每十萬人每年1 - 77個,而針劑藥物的發生率大概每十萬人每年1-760個。

股骨頭生長板滑脫:發生率大約每十萬人0.3 - 24人,本身就是青少年可能發生的髖關節疾病,在生長迅速或活動量大的孩子有可能發生生長板鬆動剝離,在一般青少年族群也有約每十萬人10人的發生率,孩子可能會出現跛腳、鼠蹊部疼痛、長短腳的狀況,可以用X光診斷。

原發性顱內高血壓:發生率大概每十萬人1人,孩子可能會出現頭痛或視覺改變。

高血壓:四十多年的使用,文獻上總共四個案例報告。另外今年七月剛發表在兒童內分泌代謝期刊的埃及研究納入了116名性早熟用針劑治療的女孩,也證明了血壓的穩定性,認為針劑治療並不影響孩子的血壓。


長期部份:


體重部份:以單純的回顧文章來說,針劑治療可能短期內增加體重,在停止針劑後則會回復原本的狀態;而以統合研究進行統計分析,對於肥胖的盛行率其實沒有影響,相反的,還有發現在治療期間BMI下降的情況。


代謝性疾病部份:在一般體重的族群沒有影響,在治療開始就顯著肥胖的族群,有點增加胰島素阻抗的傾向(孩子們!控制體重呀!)

但在高血脂或糖尿病的發生率部份,統合研究的結果是不會提高風險

此外,去年十月發表的義大利研究,則是發現治療期間血糖的代謝無論在肥胖族群或非肥胖的族群都有短暫受影響,但治療結束後就會完全恢復,也因此建議打針的孩子治療期間更要注意運動與健康的生活型態。(孩子們!打了針還是要運動才會長高呀!🏃‍♀)


婦科疾病問題:這部份真的超多媽媽在問的,甚至常有媽媽告訴我某某親戚告訴她打針會容易婦科病...我都告訴媽媽們,以研究來說,不打針才比較容易有婦科病。

以單純回顧文獻來說,確實有部份文獻提到性早熟打針的女孩有較高機率有多囊性卵巢,然而,文獻也提到許多研究早就發現,性早熟的女孩們本來就有更高機率有多囊性卵巢的問題,也因此並不能得到打針會導致多囊性卵巢的推論。

而以統合研究進行統計分析,對於多囊性卵巢的發生率是沒有顯著影響的

事實上,針對這個議題,上個月阿根廷團隊也剛在兒童內分泌代謝期刊發表了一篇對比性研究,納入了已經來過初經的女性,將曾經打針/沒打針的性早熟女孩與一般女孩做比較,發現性早熟的女孩發生多囊性卵巢的機率是一般女孩的2.5倍,而有沒有打針並沒有造成差異。

因此,如果問我的意見,我會更傾向將多囊性卵巢歸因於性早熟本身,而不是針劑影響,只是當我們沒有把使用針劑治療的孩子跟沒使用的性早熟孩子一起做比較時,單純比較一般人群,就會產生這個交互影響而造成偏差。

青春期與月經週期與懷孕:在施打的過程中,因為荷爾蒙的壓制,懷孕機率降低(我們也不希望孩子在這時候懷孕吧...🤣),但在療程結束後,會恢復到原本的狀態。

此外,針對生殖能力的部分,2014年的研究論文發現,在235名曾經有性早熟的懷孕婦女中,有接受針劑治療的族群比較容易有自發性懷孕而非借助人工生殖協助

針對月經部份,統合分析研究發現對於經血過少的發生率或子宮體積方面,針劑治療並沒有顯著影響。至於經痛,因為這蠻多跟體質還有子宮狀態有關,就沒有特別研究針對這個主題。


癌症部份:無論是回顧性研究還是統合分析研究,目前針劑治療與否都與惡性腫瘤沒有顯著相關性



--


從這些大量的研究報告可以發現,對於青春期的影響來說,促性腺素釋放激素類似物主要用來使性早熟孩子的生長速度回到青春期前,改善骨齡快速進展的狀況,以增加預期成人身高。

總結一下:

促性腺素釋放激素類似物可能有的常見副作用跟一般打針藥物類似,包含打針部位局部反應跟頭痛潮紅等等。比較少見的包含局部無菌性膿包跟假性月經。

在注射的療程內,短期可能有體重比較增加的狀況,也會影響血糖的代謝狀態,但並不影響肥胖發生率,停止治療後則會回復到原本的狀態,所以治療期間的運動跟飲食依然非常重要!

長期對身體的影響方面,在肥胖、代謝性疾病包含糖尿病跟高血脂、婦科疾病包含多囊性卵巢或經血過少、骨質強度、癌症風險方面,都沒有造成顯著差異;另外有單一研究發現有用針劑治療的性早熟孩子將來比較容易有自發性懷孕而非借助人工生殖協助。


回歸到我自己的臨床經驗,在施打的孩子們中,確實有一部分的孩子施打後體重上升,越超重的孩子這個傾向越是常見,但通常聊幾句最近生活的型態,我們就會知道問題所在--這些孩子打了針後覺得自己會長高,就更加不運動了...

相反的,打了針後體重有控制住,甚至三個月回來減了一公斤的也大有人在!

因為在門診,我常常會叮囑要改變生活型態,有的爸爸真的就每天帶女兒去打球,三個月回來,兩個人都變精實了,甚至整個人站姿都不一樣了,當然預期身高就有持續上升;另外也有孩子從小都不吃蔬菜愛吃肥肉的,在我嘮嘮叨叨的勸告後,更改了生活型態,討厭吃蔬菜就改吃菇類,不只體重減少了,連長年的便祕都解決了。


藥物是挽回孩子失去與即將失去的身高,但是愛吃油炸物、不吃蔬菜不運動的生活型態,本來就是性早熟的高風險族群,如果繼續這麼下去,我們用針劑幫助孩子,但如果生活型態拼命扯自己後腿,我們就容易得到一個比較沒那麼滿意的結果

也因此,針劑治療不是一勞永逸,而是最主軸的治療,想要更好的成長效果,還是要有健康的生活型態搭配,這也是我們能給孩子一輩子的禮物。


回歸主題,因為促性腺素釋放激素類似物的療效與安全性通過了這四十多年的考驗,也才能夠持續在第一線,成為我們小兒遺傳內分泌科醫師用來治療性早熟的藥物,而我們也仍在持續為孩子們把關,為了大家的成長持續關注著用藥安全與最新進展。


另外也跟大家更新,現在國際上最新研究的口服生長激素刺激劑剛完成第二期的藥物臨床試驗,我還在整理資訊,之後再跟大家聊聊最新進展。

這樣的藥物現在也還在臨床試驗,剛驗證有效性跟劑量,全世界小兒內分泌科醫師都很關注跟期待,如果真的有其他實證有效的口服刺激劑,我們就不至於集體關注等待這個新藥了,想要真正有效的口服藥,爸爸媽媽們跟我們一起關注期待吧!